古人一天吃几顿饭?

一日三餐很形象的说明了我们的饮食习惯,人是铁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的慌。一直以来,我们一天都是吃早中晚三顿饭,因为现在有了钟表,有了时间,到点下班,到点吃饭已经习以为常!那么古时候的人们一天还是吃三顿饭吗?

图片[1]-古人一天吃几顿饭?-愉快生活

远古时代,社会生产力不发达,人们往往要靠打猎为生,直接从大自然中猎取食物资源,这造成了食物来源的不稳定性,一日几餐也无法得到保证。

按点吃饭是人类文明的进步,这可以最早追溯到我国奴隶社会的商朝时期,每天吃几顿饭逐渐得到定型。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。由于农业不发达,粮食有限,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。《墨子·杂守》说,兵士每天吃两顿,食量分为五个等级。第一顿称“朝食”或“饔”,在太阳行至东南方(隅中)时就餐。

第二顿称“飧”或“食”,在申时(下午四点左右)进餐。对于进餐时间,古人讲“食不时不食”(《论语》)。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,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。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,曾怒而下令“且日享士卒”,借此犒劳将士,激发士气。

汉代以后,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。并且,三餐开始有了早、中、晚饭的分称。早饭,汉代称为寒具,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。至唐代,寒具始有点心之称。《能改斋漫录》云:“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,自唐时已有此语。”至今,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。午饭,古人曾称之为“中饭”或“过中”。

当然那时候每天吃几顿饭,还要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,有的家里非常穷,只能一天吃一顿饭,而有的家里是王公贵族,庭院里有很多可以使用的奴婢、丫鬟、仆人,这个时候可以达到每天进食四次、五次。

“一日三餐”在民间正式确立是从我国宋代开始的。在宋朝以前,为了保障治安环境,也为了方便管理城内的百姓,大多到了晚上就开始宵禁,有的朝代甚至在白天都不允许在饭店内饮酒,所以宋朝以前的人很少有夜生活。宋朝时期,经济繁荣,晚上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,一日两餐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每天的进食需求。为了能让人们有更多的娱乐方式,宵禁制度被取消了,甚至还出现了古代意义上的夜市,吃喝玩乐一应俱全。

所以对于有钱人来说,除去一日三餐之外还会再加一顿夜宵。

宋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虽然也有一日三餐的存在,但因为经济的衰落,普通百姓又面临着温饱问题,就更别提一日三餐了,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。

到了民国时期,在受到国外思想冲击后,加上白天劳作确实十分辛苦,人们又开始恢复了以前的三餐制,并将这种习惯一直传承了下来,直到今天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<< 要么点赞 ▪ 要么分享 ▪ 要么滚蛋 >>
点赞0
分享